如何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情感思路

访客访客 启迪学习 2024-04-17 180 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对话的核心也应该是学生。在激发学生间的互动对话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无论多么陌生的文本,学生在与之接触的过程中,总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去领悟、接受的,尽管这些领悟可能不够准确和到位,但让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去感悟遣词造句的特点,永远都比教师直接教给他更富于意义,因为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有效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学时,强调教师尽可能地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感悟中,把自己的已有经验提取出来,激活与陌生新知的联系和匹配,实现自己的新知构建。

要说明的是,真正课堂教学要常常体现以读为本,因为大量的读为学生切实创设了直接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等,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而学生不仅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所以,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是实现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的好方法。

情境化策略

读书时间:2020年5月19日

阅读书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阅读章节:情境化策略

原文摘抄:

1,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情境化是知识活化并转化为素养的必要途径,而知识的过度符号化和抽象画,必然导致知识的惰性和僵化,从而丧失知识的活力和价值。

2,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知识的情景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知识转化为与知识产生或具体运用的情境,具有相似性结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类似知识产生或运用过程的情景,从而直观的富有意义的快乐的理解知识或发现问题,乃至创造知识。

3,情境应成为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创设情境就是构建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相接的过程。

心得感悟:

    现实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科学世界的根基,教学只有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义和价值。因此,现实生活应该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应与现实生活连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特别注重与教学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导课阶段、新授阶段还是巩固应用阶段,都经常创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促进学习的发生。如二年级的《我来想办法》一课,课堂一开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面前有气球,打气筒,气球棍,问:谁能帮我利用这些工具扎成漂亮的气球?一个学生用手挠头,在冥思的状态。我抓住这个学生问道:孩子,你用手挠头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道:我在想办法。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我来想办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新授课阶段,我分别创设了以下情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上学快迟到了,恰巧前面的红灯亮了,妈妈看路口没人要闯过去,你怎么办?放了学,家长还没来接你,怎么办?等等,这些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了有益的指导,让教学落到实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评论已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