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课成长与感悟

访客访客 启迪学习 2024-06-28 117 0

随着社会发展、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而目前的事实是,虽然我国已经出现各种各样心理咨询中心,但其中的从业者却没有多少是真正合格的心理医生,而即将出台的精神卫生法有望改变这一状况。

专业人才不到

全球平均水平一半

对我国社会造成最大负担的疾病是什么?不少人会猜是心脑血管病、肿瘤或者糖尿病。然而,答案却出人意料——是精神心理疾病。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约有1亿左右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患者,其中重度精神病患者1600万人。而在全世界,需要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医生帮助的人更是达到4亿以上。

这些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和患其他身体疾病一样,让他们备受煎熬的疾病包括抑郁、焦虑、偏执、躁狂等不同类型,而根据存在的问题不同,这些人中有的是只需要门诊治疗的轻度疾病,有的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患者。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看似健康实则为“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人们,这些“亚健康者”同样是精神心理疾病的潜在人群。

另一个数字与高达1亿精神疾病患者非常不相配:我国具备治疗精神心理疾病资格的精神科医师不到2万名。这意味着,每名精神科医师要负担5000名左右精神疾病患者。不仅如此,这些精神科医生还兼担当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角色。专业人才的稀缺不但和发达国家差距悬殊,甚至还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对治疗方式学术界

存在不同声音

在很多医院,病人会发现大多数心理医生采取的却是药物治疗而非精神分析。记者了解到,这是因为心理治疗在我国的重视程度认可程度都不高,目前我国国内学术界甚至还对精神分析存在争论。一位精神卫生学专家说,在心理治疗的各种流派中,精神分析因为疗程长、费力又费钱,不被认可。但是有一些临床例子却不得不引起专家们注意,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潘集阳教授曾做过抑郁症药物和心理疗法对照试验,发现药物治疗虽然有效率高、见效快,但存在复发问题;而经过长时间治疗时间且治愈率低的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却很少再发病。

不仅如此,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更是“心病需要心药医”,虽然没有心理医生,一些人遇到心理问题时习惯了倾诉方式解决,所以潜意识里不少病人都比较倾向心理治疗。然而到目前为止,医疗资源紧缺的中国远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据介绍,在美国等西方社会,大约每千人中就有1名心理治疗师,他们负责人们心理疾病甚至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治疗辅导等工作。而在我国,虽然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有6-7万名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但相当于部分并不具备资格。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尹平认为,目前这些有资质的心理医生主要来自两大阵营:一部分是真正的医生,具有医师资格并通过我国卫生部考试,成为“心理治疗师”,在医院内开设心理门诊;另一部分是一些社会人士通过各种面对社会大众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考试,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这些人不少是进入到民营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

不合格心理医生

带来负面影响

据了解,目前社会上一些办证机构所开设的初级心理咨询师班的培训时间只需要三个月,培训结束后不少学员就能通过考试,这些人可能没有医学背景,但拿到资格证后,便出现在一些民营的心理咨询中心,直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这种“速成”的“心理咨询师”到底能有多少“料”,专家认为不但会出现“难应付”等情况,还可能因不专业而导致误诊等不良影响。

有患者指出,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求助心理医生,却发现付费的心理治疗和跟周围亲戚朋友倾诉效果差不多;而一些心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不但不重视病人隐私,还表现明显个人好恶等;也有一些心理医生特别喜欢窥探他人隐私;还有一些医生有意无意的“临床刺激”反而增加了病人惧怕心理。对此,专家认为是不专业的体现,这不但让心理医生行业信任度降低,还可能影响患者病情。而由于目前没有心理学的行业条例,也没有相关法规,我国目前对这类不正规现象并无处罚规定,也没有投诉机构。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肖泽萍教授表示,从业者如果只经过三个月时间学习,只能学到心理学一些基本知识,根本不够时间接触案例进行学习。一旦从业,就可能出现不够专业的情况。肖认为,我国心理医生们也应该和国际接轨,即经过起码4年以上专门培训,其中包括专门学校和研究所教育,并且经过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培训,才真正具备全面系统的心理治疗知识。

而随着我国精神卫生立法进展的加快,这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可望得到改善。专家认为,随着精神法的出台,我国在精神分析治疗、心理医师资格认证方面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并以法规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资格认证体系,可以改变目前心理医生行业的混乱状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评论已闭